金庸小说的文化品位
读金庸小说,有一种矛盾。
凭直觉,感到它是一种高品位的东西。它能够产生文学理论中所讲的几大功能:认识、教育、审美、娱乐。那是一种与读经典名著同样的甚至更高的感受,它给人美、给人净化、给人力量。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腿部摔伤之后,读金庸的小说,获得了重新站起的力量。有的大学生失恋后,读金庸小说,恢复了对人生的信念。托尔斯泰说,区分真假艺术的标志是感染性。康德说,纯粹鉴赏判断不依于刺激和情感。金庸小说具有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足以使人得出它属于高雅艺术的鉴赏判断。但是,就因为它是武侠小说,内中有打斗、有武功,“出身不好”,所以人们不敢给之过高评价,生怕失了身份。北大授予金庸名誉教授、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就颇不被某些人理解,这些人大多是出于好心,对“乱了雅俗名分”颇有一种叹惋。
但是,金庸小说完全是靠自身的魅力获得今天的地位的。遥想10年前,它摆在地摊上,处在文化的最边缘,各种盗版乱七八糟,从没有人像今天炒《尤利西斯》一样炒它。它靠自身的魅力走进了高等学府。有多少大学生合资租来,日以继夜地读,如饥似渴地读。直到今天,三联书店出了豪华版,现代文学研究权威严家炎教授在北大开设研究课。这些事实说明,它是靠自身的文化品位打入文学殿堂的正厅的。不能再因为它是武侠小说就将它的文化品位给予封顶,封不住就大不了说它是优秀的、伟大的武侠小说。我们应当将它置入一个更大的背景中来看待。
不仅许多人直觉到金庸小说文化品位很高,而且自身文化品位愈高之人,愈能觉出其深刻与丰富。它的可以反复欣赏、反复阐释,正是高雅文学的特性。何以通过研究来证明这一点呢?很简单,有比较才能鉴别。
首先,它是武侠小说,我们就将它与其他武侠小说比上一比。
谈到武侠小说,人们往往不假思索,便认其为低级门类,好像只有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采用意识流等先锋写作手法的才是高雅文学。其实,古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恰恰是今天已被尊奉为高雅文学的《水浒传》,“武侠”一词首次出现于1904年《小说丛话》时,便是论《水浒传》,《水浒传》为什么成了高雅文学呢?因为它超越了一般的武侠,它不只是武打和侠义,而是写出了普遍的人性、社会性问题,写得又好,所以,它高雅。
那么,金庸小说是否超越了呢?
古代一般的武侠小说,以《七侠五义》为代表,确实主要写的是打斗和侠义。到《儿女英雄传》、《好逑传》,才开始有了“情”的因素。大多数主题是忠孝节义的老生常谈,就连《儿女英雄传》中的侠女十三妹,婚后12天便想做个诰命夫人,实在令人大倒胃口。它们的重点在于善恶对立的情节模式。《水浒传》之所以超越,关键一点是它并非陷于一般的武侠模式,而是一种短篇传奇的集锦,其使用的乃是《史记》笔法。所以尽管梁山一百单八将,最好的人物也只有十几个,到四十回、五十八回、七十一回,渐次逊色,后半部就减色许多了。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不论思想动机如何,在艺术上是颇具眼光的。《水浒传》继承了司马迁“侠” 的观念,写出了武侠产生的社会原因,构成一部雄壮的武侠史诗。
到了民国,旧派武侠小说掀起过两次狂潮,但从读者、作者两方面看,其文化品位都是很低的。它利用现代印刷业、报刊业,向识字阶层中品位最低的读者倾销。作者不但在文学界内颇受轻视和打击,他们自视也甚低,宫白羽把写武侠小说看作终生耻辱,还珠楼主后来在报刊上公开检讨,王度庐自认“难登大雅之堂”,郑证因干脆说“我写的这个不叫玩意儿”。他们写作态度轻率,经常为应付编辑而列表交稿,甚至雇用“枪手”。其作品今天大多难以卒读,有时人名前后不一致,前面的情节后边不照应,何谈文化品位。旧派武侠小说改编成电影后,一般都优于原作,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改成《火烧红莲寺》上映后,万人空巷,一续再续。而新派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一般不如真作。这也是旧派武侠小说文学性比较差的一个印证。解放后对这样的作品进行批判,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那些莫名其妙的一道白光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大侠可以多少次不死,以致有七重元魂,能够搬山移海等等信口开河,当然比不上《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的既传奇又真实。《林海雪原》是被列入文学正史的严肃文学,那么我们不妨想想,《林海雪原》与《雪山飞狐》,哪一个品位更高呢?是不是因为《林海雪原》有“原型”作依据便高出一筹?如果说有事实作依据便高,那纪实文学岂不成了高雅文学?
旧派武侠小说显然远远比不了金庸小说,尽管金庸从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金庸小说属于新派武侠小说,那么我们再将其与其他新派武侠小说作家作品相比。
陈墨写过一本《新派武侠二十家》,这20家的作品还是拥有为数不少的读者的。但大多读过便记不得了,连书名都记不得。可见品位大多确实很低。许多人是因为喜读金庸才爱屋及乌去读其它武侠的,但最后剩下的还是金庸。作为陪衬,旁边还有两大护法:梁羽生、古龙,下面再列四大长老:萧逸、温瑞安、卧龙生、诸葛青云,其余的都像丐帮中的七袋弟子、六袋弟子不足数了。
所谓新武侠,从思想观念到艺术形式都受到新文学影响,抛开传统的章回体,运用现代小说叙事方法,有时甚至在形式上更加奇特,如古龙、温瑞安等人的作品,它们彻底摆脱忠孝节义观念,写现代人性、现代性格、作者自视也甚高。古龙就经常与大作家相比,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代序》中他就举出《战争与和平》、《人鼠之间》、《国际机场》、《小妇人》、《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倒是金庸很谦和,一直自称是讲故事的。
尽管新武侠比旧武侠高,但大多数仍是文化品位较低的,其中有大量的诲淫诲盗之作,甚至包括古龙的若干作品。“武侠”可以写高尚的侠义,也可以写血腥的复仇,可写纯真的爱情,也可写成纸上的黄色电影。所以类型研究的局限就是无法辨别作品的优劣,作品的文化品位与类型无关。但新武侠毕竟产生了少数高品位的作家作品,梁羽生、古龙的若干作品已经具有超越一般武侠的性质,相对不足的是,梁羽生思想上缺乏深度,墨守成规,刻意求雅求正,反而显得器度狭小,难有大成。而古龙思想敏锐,艺术形式上则过于炫奇,不够成熟,知识上的藏拙好像只有剑诀,无有剑法,所以还不能完全超越武侠。近来温瑞安号称“超新武侠”,语言更趋于诗化,追求诗与蒙太奇的结合,但注重的仍是感官刺激,虽加强了情节密度和时空变幻,但主题仍旧是拳头加枕头,所以并无超越可言。
相比之下,金庸集旧、新武侠之大成,融汇了还珠楼主的神奇浪漫、宫白羽的世态炎凉、郑证因的诗化武功、王度庐的悲剧侠情及梁羽生的“宏大叙事”,形成自己博大深沉、又壮丽多姿的风格。他武打写得好,侠义写得好,但又远远不止这两点,他写情——男女之情、兄弟之情、亲子之情,写历史、写政治、写风俗、写文化,均是上乘。最重要的是写人物,梁羽生、古龙也写,但金庸写得更好、成功的更多,形成了一个整齐的人物家族序列。金庸写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的艺术世界,他把武侠精神提升到了人性普遍意义的高度。
所以金庸小说超越了武侠小说。超越不等于“不是”,而是说其精髓已不在武侠,所以,关于武侠小说的泛论是不适用于金庸的。
其次,再与其他通俗类型比。
一般被固定视为通俗类型的有武侠、言情、侦探推理等。而社会、历史题材则是通俗与高雅文学共有。我们不妨将金庸小说与言情、侦探小说比上一比。
从言情小说来看,其老祖宗是《红楼梦》,作者自谓“大旨谈情”。但《红楼梦》一旦超越了言情,就不再被看作言情。其实,承认《红楼梦》是言情之作,并不妨碍它是伟大的作品。《红楼梦》在产生之初,就是通俗小说,它与另一武侠小说《绿野仙踪》并称“红楼绿野”。陈大康在《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一书中,列其为通俗小说的最佳者。
对古代一般的言情小说,《红楼梦》已讽刺其为假捏一男一女,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模式,塞进作者几首歪诗。其实《红楼梦》也写才子佳人,也有诗词,但它具有自嘲和反讽精神,写言情而解构了言情。
晚清民国,鸳鸯蝴蝶派掀起言情狂潮,文坛上一片“淫啼浪哭”。借礼教与自由的矛盾,构成反团圆模式,结局是死或走(出家、革命),在思想观念上往往比先驱者“慢一拍”,茅盾的《蚀》三部曲的《幻灭》结尾即是受此模式影响。当时有什么哀情、惨情、孽情、苦情、灾情、奇情、艳情、痴情,就是没有欢情。这些言情,只作表面的皮相描写,并不触及社会问题的实质,往往是流行观念的演绎。最好的作品也就是后来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秦瘦鸥的《秋海棠》等。因为他们一定程度上写出了社会问题,真心打动了人心,所以今天仍然可读。但它们仍然是通俗小说,是优秀的通俗小说,与其他新文学同题材作品相比就明显逊色了,如《鼓书艺人》、《月牙儿》等。
50年代以后,言情小说在大陆绝迹,港台后来出现了琼瑶为代表的现代言情热潮,对重新开放后的大陆造成了冲击。但这个冲击的范围是有限的。琼瑶的40多部作品,看过十几部后,人名便会相混。琼瑶的作品打动人,在于一个纯字。琼瑶作品的主调是甜蜜的温馨与淡淡的惆怅,特别适合现代都市知识青年的心境。但其作品编织的实为梦幻世界,并非港台现实,所以台湾评论界称之为“琼瑶公害”,曾大张讨伐,其创作方式也是批量生产,与亦舒、岑凯伦、梁凤仪如出一辙。80年代大陆有琼瑶、三毛热,但评论界、读者普遍认为,三毛的文化品位显然更高,因为三毛写的是人生感悟,是在人生之内,而琼瑶则在人生之外。
这一点,还可从王朔处得到佐证。琼瑶热在一定程度是被王朔热取代的。王朔也写言情,但写的恰恰是反纯情,嘲弄纯情,在王朔那里,一切都是不纯的。不论对王朔怎样评价,在其《空中小姐》等作品的映照下,琼瑶的确显得苍白无力,其读者都是具有特定的年龄、心理特点的。王朔的成功并不是被炒出来、包装出来的。
金庸小说具有言情小说的一切特点,什么奇情、惨情、痴情、孽情、欢情应有尽有,他借鉴了各种言情模式,写到了爱情本身的核心。金庸小说不见得是世上最好的,但他写情可说是绝对不逊于任何人的。他写情的广度、深度、力度都是大师级的。这一点可参阅陈墨先生有关评论,本文不作展开。所以金庸小说是言情小说,又超越了言情小说。
从侦探小说看,金庸的小说也给了我们侦探小说所能给予我们的一切。
中国的侦探小说是舶来品。以前只有公案、断案小说。侦探小说由译到著逐渐兴盛,民国最著名的侦探小说家程小青、孙了红,一个塑造了霍桑,一个塑造了鲁平,广为人知。侦探小说号称开启民智,普及科学,不重口供重依据,其实读者的兴趣仍在于其情节的诡秘曲折,大量的侦探小说只是编造离奇怪诞的情节,让读者猜谜,内容貌似现实而远离现实,既不触动社会人生问题,也不能塑造人物,只是一种智力游戏,烦琐推理如同做题,十分枯燥无趣。周瘦鸥说侦探小说可分动和静的两种。但大量民国侦探小说都偏于静而缺乏动,只学到西方侦探小说的模式而未学到其精髓。程小青的霍桑、包朗是学习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华生,人物有些类型化特点,也触及一些社会问题;孙了红的鲁平又号称东方亚森罗萍,专与霍桑唱对台戏,人物更活泼些,所以受到一些读者欢迎,各有读者迷。但陈平原提出,为什么侦探小说没有在中国生根开花,而武侠小说却长盛不衰,陈平原认为是中国法制不健全。但在港台侦探小说也不如武侠,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即中国作家没有把侦探小说当成真正的文学来对待,从一开始就像政治小说一样,端着架子写作,用来“开启民智”,把它当成工具,不注重其文学性,程小青说是“化装的通俗科学教科书”。所以当然写不出好作品。真正好的外国侦探作品,中国读者仍是欢迎的,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高尔夫球场的疑云》,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直到《神探亨特》都是动静结合的佳作。而我们的侦探小说总以维护正义、法制的面孔出现,实际只是对公案小说的一种反拨,后来就演变成了公安文学,直到现在的“法制文学”,于是它的精华便被武侠小说给吞没吸收了。
侦探小说给予武侠小说的启发主要是情节因果链条的刻意经营,对信息的控制,悬念的设立布疑、气氛渲染等等,古龙便很受日本推理小说影响,如《天涯·明月·刀》、《陆小凤》等,而金庸的许多小说都包含着精采的破案故事,既有戏剧的动作性,又有严密的逻辑,动静结合得恰到好处。如江南七怪的被杀、殷离的被杀、武当六侠莫声谷的被杀,《笑傲江湖》中福威镖局的被灭、《侠客行》中长乐帮帮主之谜、萧峰找寻杀父仇人等,这不仅仅是情节,金庸用它写出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成长史。
程小青说他写侦探小说的拿手好戏是布置四条线索,三条让读者误入歧途,最后一条是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后来成了公式,读者往往不上当,作者便感到技穷了。这一点金庸完全超乎其上,金庸小说的疑案谜中套谜,形成悬念之网,一念未解,又来一念,紧张得令人透不过气来;有时解了一个,又来一群,有时又数念并解;叙事主体对信息控制得出神入化,如《侠客行》环环相扣,到底主人公是谁,最后也未交代,解了一扣又一扣,身世之谜、侠客岛谜、侠客行谜、令人叹为观止。再如《天龙八部》中乔峰寻找杀父仇人,江南塞北,上天入地,伤人无数,惨烈至极。结果其父尚在人间,在这过程中,父子两代如同经过层层炼狱,最后顿悟成佛。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说,金庸小说是超越了整个通俗文学范围的。当然,也可换一说法,说因为有了金庸小说,通俗小说、武侠小说的品位都大大提高了。
那么,既然金庸小说超越了通俗小说,我们就将它与高雅、严肃文学比一比,用高雅的标准衡量一下,看看它是否辱没了高雅文学的殿堂。
所谓高雅文学,一般是指它描写现实人生社会、历史,关注现实人生问题,并运用比较高级的叙事、修辞技巧。
金庸小说虽是武侠,表面上看属于“怪力乱神”,但是除了那些超常的武功之外,没有什么是不具备现实可能的。文学所写的不见得是真有的实事,而是可能会有的实情。即使是武功,他也写得尽量可信,合乎武学之道,考虑到气功、特异功能等因素,也并非是绝不可能的。金庸小说的武功虽然奇妙,但是却控制在可信的范围内,有其哲学依据和生理依据,比如他强调掌风不可能击到四五丈以外,他笔下从没有一拳打出一团火球等“奇功”,是写人而不是神。少林七十二绝技,也顶多有人身兼十三绝技等。
所以金庸小说实际上描写的是现实人生。我们不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第一,我们说它描写的是现实人生,是因为其有现实生活基础,现实社会中是有江湖的。金庸是把人物、故事放到这个大世界中来写,并且时空往往是具体的。他不过写了一些现实世界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人和事,并与整个现实社会血肉相联。也许细节上不如一些经过严格考证的历史小说。果戈理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描写俄罗斯妇女的无袖长外衣,而在人民的精神本身。我们可举金庸小说中一部并非上佳之作《白马啸西风》。这部中篇的武功十分简朴,几乎比一般的世俗武术高不了多少,而且还可以继续减弱。它主要写的是“你想要的得不到,你得到的却不喜欢”这样一个人世常情。从几组恋人的悲欢离合,到高昌古国与大唐的关系和哈萨克人与汉人的关系,讲述的完全是现实生活中既美丽凄婉又深刻悠远的悲剧故事。这样的故事,去除了武功,仍然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第二,它写的是人本身及人与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它塑造的是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人事虽假,情理却真。我们没有萧峰的武功,不会一拳打死自己的爱人,但却可能用其他方法误伤自己的爱人,从而遗恨终生。我们不会因为贪恋上乘武功而走火入魔、自受其害,但确实有些人很少读文学作品,不深入了解文学史,却迷恋于一大堆什么后现代、超现实、张口巴尔特,闭口赛义德。金庸并不是在影射现实,其小说本身就是一种现实,除武功是读者阅读默许之外,所写的都是生活本身。
第三,金庸的小说关注并写出了一系列严肃的人生问题。从正义问题、爱情问题、善恶是非问题、认识论问题、自由问题、孤独问题、民族问题、直到人的本体意义问题,它所挖掘的深度是不逊于世界上一流的文学作品的,经常可使人感到它与那些已被认可的大师的互通乃至更高之处。例如民族问题,金庸小说既有民族立场,又有超民族立场,比之那些仅以民族团结为目的的小说要明显高出一筹,《天龙八部》的反战和平主题,与世界文学也是呼应的。
在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上,它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开掘,并有更丰富的收获,完全合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改造民族灵魂。
第四,金庸小说叙事、修辞技巧是高水平的——这是一部专著的内容。他每一部作品都力避雷同,努力作新的尝试和探索,那宏伟严整的结构,——仅这一点就既不逊于《子夜》、《红楼梦》,也不逊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更遑论其所涉地域之广举世无双——曲折而精彩的情节、深刻合理的心理分析——既重视人物的童年经历又重视成长过程中的奇遇突变——诗情画意的景物,准确传奇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纯熟的影剧技巧,鲜明的现代意识,每一个单项都可拿出与一流的作家比一比。
通过以上与武侠小说比,与通俗小说比,与高雅小说比,我们证明金庸小说具备高雅的文化品位。那么,它高雅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创作态度严肃。金庸小说问世之初,虽是报刊连载,但他并未因此粗制滥造,更于封刀后从1970~1980年进行10年修改,大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苦心。有的部分几乎重写,精益求精,这是艺术大师的态度。
第二,追求文化味。金庸小说从不迎合读者,而是如梁启超所言,努力于“熏、浸、刺、提。”作品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从琴棋书画到儒释道。陈平原说金庸小说可做佛学入门书,金庸小说透出一种书卷气,这一点与梁羽生有相同处,所以梁羽生在这两方面的品位也是很高的。
第三,取法乎上,以文学为人学,写人心、写人性,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金庸小说留给读者的人物,随口便能数出100个以上,栩栩如生的也有几十个。其中既有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讲的圆型人物、扁型人物,也有马振方先生所讲的尖型人物。在现当代作家中大概只有老舍可与堪比,若论单部作品则直追几大古典名著。
第四,吸取其他小说特长。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代序》中说:“武侠小说既然也有自己悠久的传统的独特的趣味,若能再尽量吸收其他文学作品的精华,岂非也同样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独立的风格,让武侠小说也能在文学的领域中占一席之地,让别人不能否认它的价值,让不看武侠小说的人也来看武侠小说!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这一点金庸真正做到了,他吸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当然也是时代造就了金庸,因为各方面条件在当时都已基本成熟了。
第五,蕴含哲理,写出意境。从金庸小说中可以得到许多人生感悟,不论是学习工作、交往等等,比如武功的修习便充满了辩证法,人生便是练武功,做学问便是练武功。人们可以不断欣赏、阐释下去,从中去体味人性的至深至乐。金庸小说给人们留下许多情节人物融为一体的富于意境的场面,如大雨商家堡、大战聚贤庄、华山论剑、枯井底污泥处等等。王国维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又说:“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金庸小说正是富于理想人文精神的。
最后,说金庸小说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并不是否定其通俗性——审美层次的雅、俗,不同于通俗之俗。而是说明了其审美层次的丰富性。金庸小说涵盖乾坤,各人皆可入我门中,但能得到什么,则须看你本身的修养。所以,一些只喜欢感官刺激的读者,并不最喜欢金庸的小说,而是喜欢陈青云、曹若冰、司马翎等,也许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武侠迷”吧。
能够容纳多层次的读者,使之各有所得,更表明了金庸小说高雅的文化品位。正如佛门之言,既截断众流,又涵盖乾坤。当然,即便我佛微笑在前,众生也未必能识也。
一秒钟记住本站网址:JinYong.NET.CN 金庸拼音全拼写,一秒钟记住网址,过目不忘!
金庸小说改编的各个版本影视作品 http://jingdianyingshi.com/?s=%E9%87%91%E5%BA%B8
更多影视资源请访问经典影视网http://jingdianyingshi.com/
扩展阅读:
金庸小说武功排名,金庸小说中十大最强武功排行榜【武功版+人物版】
陈墨谈金庸:为什么说江湖内外,金庸都是个传奇? 《天龙八部》的悲剧性 金庸教你谈恋爱之追女秘笈 胡斐的"爱恨恢恢" 金庸书中的十大谜团,你能解开几个? 葵花宝典到底有多厉害?秘密终于被说出! 金庸小说创作的思想历程 好巧你也在这里 谁说当粉丝不能挣钱 刘绥滨:金庸错写青城派 天龙八部,苦情情苦 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江湖儿女,何处恋爱?师兄弟妹,近水楼台 《鹿鼎记》的历史意趣 金庸笔下有违科学的三处硬伤 天龙八部的佛学意蕴 浅析金庸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 黄蓉凭着哪道菜骗到了降龙十八掌? 人生在世,执念即是悲剧一桩 华山派的门风是怎样变坏的? 想起胡斐为啥不爱程灵素了 论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 跨越文化的复仇──评《连城诀》 金庸小说的情──男女之爱 那些年金庸教会我们的情话: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谈《倚天屠龙记》 漫谈金庸和他的《鹿鼎记》 金庸说的:笑,是一种很危险的表情 笑傲江湖中的政治斗争 最是那一刹那的惊鸿──欲为金庸武学论之塞万提斯 倚天屠龙记七大神兵 武侠世界里的爱情故事 欲说还休,不如沉默──我看《连城诀》 旧梦重温──射雕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金庸小说中的美食 金老爷子写的虚竹和梦姑成了最污的一段,你知道不? 《天龙八部》究竟是哪“八部”? 无量剑派的议会制 漫谈《笑傲》之颓情与伤逝 《金庸全集》的变革之路-[旧版]-[新版]-[新修版]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审美内涵 《天龙八部》的不合理 剑、诀、善、恶──复读《连城诀》 谈《天龙八部》 “笑傲江湖”的30个成人法则:蹦跶地欢的,死的都快!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武侠小说的文学赏析(金庸篇) 袁良骏:再说雅俗──以金庸为例 肉身之死,人性复活——评《天龙八部》 执念与命运 金庸笔下有一人,武功高,够努力,最后却一败涂地,值得我们反省 倪匡给金庸小说排的座位 金庸武侠中不止有酒文化其实还有这些…… 金庸书中死得可惜的几个人 再读《天龙八部》 《鹿鼎记》的历史意趣 为什么金庸小说中的武林高手越来越弱 谈《射雕英雄传》 关于《雪山飞狐》结局之我见 由《射雕》对赵构的评价引发的感慨 探究金庸人物起名文化 爱情博弈局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大侠的无能与金庸的诡诈 萧朱恋——此情可待成追忆 那些感动我们青春的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经典场景 侠的境界 武侠小说中的哪位女侠让你印象深刻? 谈《书剑恩仇录》 莫大先生为什么不娶妻生娃 金庸小说十五个伤心的故事 金庸八大经典战役回顾篇 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 谈《白马啸西风》 谈《鹿鼎记》 笑傲江湖,是一场“大阴谋” 《天龙八部》雁门关之战和聚贤庄之战谁的含金量更高! 金庸扭转了对武侠小说的误读 人同禽兽──《连城诀》书评 《鹿鼎记》揭示的10条人生道理,条条值得N刷 都是不快乐的——《天龙八部》中的人物 金庸小说的文化品位 《天龙八部》中的人性 王朔:我看金庸 “祖千秋论酒”乃金庸武侠“神来之笔”,每每读之,令人沉醉! 半部江湖史,金庸小说中出场次数最多的门派 金庸小说大众艺术六论 金庸笔下的假面江湖 谈《碧血剑》 金庸的情色 金庸小说中高手前十排行榜,以及武功秘籍排行榜! 学者王彬彬: 从金庸小说里无法获得现代公民意识 《破译金庸密码》第二部分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的灾难 谈《连城决》 江湖谜底——你没看懂的《笑傲江湖》(2) 金庸小说中的八大经典战役回顾 为何金庸作品中“反清复明”的主题如此明显?他与清朝有何仇恨? 从人情物理处读金庸 连城诀和真实的生活